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14年全年汽车销量排行榜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14年全年汽车销量排行榜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重卡市场低迷10月降幅14%,东风商用车前10月销量如何达成14.2万辆?
2018年的重卡市场相对于2017年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和后劲不足。
2018年上半年,重卡市场还延续了2017年的火爆路面,主要原因是工程车需求量爆发,各地工程开工量加大。但牵引车需求放缓,这也直接导致了工程车强的企业占优,如上汽红岩。而牵引车占主导的企业受影响较大,如一汽解放和福田戴姆勒,实际上,今年一汽解放增速放缓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工程车不是它的优势。
下半年的需求全面放缓,主要原因是国六实施的预期,市场持观望态度,再加上环保治理力度加大,许多靠超载赚钱的车辆无法上路,用户积极性不高。
东风商用车的优势在于载货车和专用车,随着快递业的蓬勃发展,载货车受益最大,专用车则被城市建设加速拉动,能完成如此销量也在情理之中。
我国只有30%家庭有车,与欧美日有较大差距,为何汽车销量14个月持续下跌?
差距就是美国要么无砖家,要么有是替人民讲话的。中国遍地是砖家,前天说汽车污染,限购。咋天说拥堵,限号出行。今天搞新能源,明天要费掉国五,后天就要推出国七,搞的人心惶恐不安!
这个问题发表个人一点粗浅的意见。第一,该买车的差不多已经都买了。私家车,在中国以前是高消费商品。在十几年前谁家要买个轿车,那是很风光的。可如今就连在外打工的买车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。我所在的公司员工只有300来人,但私家车的拥有量已经有100多部了。所以说买车的高峰期已经过了。以后走下坡路,那是必然的。第二,现在拥有私家车给人们的生活,带不来方便,反而带来了烦恼。像我们外地打工的,平时车子上下班根本开不了多少路,除非逢年过节回老家还算用处大一点。平常到市里面去,基本上坐公交车还要多一点。因为停车难,行车难,是每一个城市的通病。现在交通法律方面又特别严格,一不小心就会被罚款扣分,开车进城,反而有心理压力。我个人是有强烈的这种感觉的。第三,拥有私家车的开支也不可小觑。保险,油耗,过路费,保养费,违章罚款,年审等。一部车算下来一年没有1~2万块是拿不下来的。如果是理智一点的人的话,现在宁愿打车坐公交,也不再买私家车了。总之什么东西发展都会有一个从低到高从高再到低的过程。虽然说私家车的销量在减少,但是总体来看这个数字还是不小的。
为什么光这个数字和欧美日比呢?你应该看能买得起、用得起车的中产家庭在全部家庭中占比多少?他们现在又有多少车?我相信,如果按我说的这个口径,那占比肯定是超过90%了。比如我哥哥是退休的公务员,两个女儿是事业单位,他家就有3辆车。
为什么我不说占比100%?因为也确有低收入者买车的,那就是有儿子的家庭,结婚时有房有车是必备条件,所以咬着牙也得买。(笑)
还有一种情况,虚荣爱面子,为了和人比,为了出门有“面”,于是紧肚子束腰也得买。但是买起又用不起,大半时间搁那闲着。你进哪个小区看看,放楼下大半月不动窝,上面还盖着车衣的,准是这样的主。
还有的原来收入还可以,工作中也用的着,但后来收入低了、或换了工作了,用不起了。比如我楼上的小家伙,原来自已开店,干电动车维修,离家远,挣钱也不少,于是前后买了两个面包车。可后来因身体原因不干了,去跟人打工,就见他天天骑两轮电动车了。我问:为什么不***?“叔,挣钱少,用不起了”。一辆放楼下布满了厚厚的灰尘,一辆早卖了。
以我的观察和思考,按现在人们的收入情况、城市道路及居民小区的容纳情况,以及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,汽车总量接近饱和,不要再幻想还能有多大的增长。
相当部分低收入家庭状况会逐步改善,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住房、孩子受教育肯定排在买车之前;
看看各个小区晚间被汽车把道路占满、上下班高峰时间城市道路拥堵,开车还不如骑电动车快的实际,停车位价超汽车价还一位难求的实际,更能说明问题;
相当多的打工者宁愿骑电动车上下班,既省钱又省时还能顺便接孩子,节***日大多还要上班,没时间带全家人出游;既使偶有时间全家出游、但一算长途用车还不如坐高铁甚至飞机省钱,这对还需要算计着过日子的多数家庭来说,买了没用、用了不方便、不合算,确实是不买车的主要因素。有钱不买“半年闲”嘛!
所以我说,汽车销量下降很正常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4年全年汽车销量排行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14年全年汽车销量排行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